臺北市 / 採訪/撰稿
2025年臺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,但長輩們「住的難題」卻始終未解。全臺灣目前大約有43萬名長者住在600萬戶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,連最簡單的上下樓都很困難,就像住在牢籠裡。華視採訪團隊就拍攝到,有的老人家每周苦等兒女回家,才能攙扶他們下樓,甚至還有長者因為沒有電梯,無法就醫,孤獨死在住宅裡。臺灣老屋、老人的雙老困境,有多嚴重,政府提出的補助和社福政策足以因應嗎?「為囚老找出路」,來看我們的追蹤報導。
白髮蒼蒼,身軀佝僂的楊阿嬤已經高齡96歲,住在南機場國宅社區,要出門一趟很不容易,住在5樓又沒電梯,阿嬤要下樓真的是步步艱辛。短短7級階梯,一般人只花2秒鐘,但楊阿嬤卻到了體力極限,住了半世紀的老公寓彷彿成了牢籠,困住楊阿嬤的晚年生活。同一棟國宅,住3樓的住戶也面臨相同困境,中風要坐輪椅,但是沒電梯,輪椅只能放在1樓,撐著拐杖慢慢爬上樓。爬個階梯都吃力無比,住4樓的陳大哥上下樓一趟需要半個小時。
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資深規劃師劉鴻濃:「就這個位置,設電梯剛剛好,當初建築師他們都有來看過,有評估過,像這個就可以設(電梯),你看這個樓梯這樣根本沒有影響到任何一樓啊,但是呢因為錢的問題,就是好啊(電梯)弄出來了,結果電費以後怎麼辦?怎麼管理?」電梯,從此沒有下文,下樓成了長輩們最遙遠的距離。
尤其住在更早期的一期國宅,生活範圍被老屋徹底限制。6年前在市府都更處任職,王瑞婷現在轉當建築師,她語重心長,建築師王瑞婷:「這種國宅,我覺得我們首先第一個要件當然我覺得電梯是很重要的,因為違建實在太多了,所以也有可能在這個新建過程中,可能會讓部分的住戶的違建受損,這恐怕抗性會變得非常之大。」
而30年以上的老公寓,全臺高達483.8萬戶,以縣市來分,也是雙北最多,新北將近90萬戶,臺北也超過65.5萬戶,尤其30年以上的老屋大多沒有電梯。無法增建電梯,等都更也遙遙無期,如何維護老年人的生存權和生活尊嚴,強調小面積也能重建的《危老重建條例》是解方之一,只是實施6年來,臺灣30年以上的老屋重建的數量還是比不上持續增加的老屋數量。沒有電梯的老屋正一點一滴剝奪長者的外出能力,囚老晚年的居住難題,極具挑戰,亟待突圍。
留言列表